韦继南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骨科
1.骨量流失是正常生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年龄增长时。25岁左右达到骨量峰值,之后逐渐减少。流失速度因人而异,并受到遗传、营养、运动等因素影响。
2.骨质疏松是一种疾病,通常在骨量流失达到一定程度后发生。其特点是骨密度显著降低,骨结构退化,从而导致骨骼变得脆弱易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骨密度低于特定阈值即诊断为骨质疏松。
3.骨量流失不一定导致骨质疏松。适当的饮食和锻炼可以帮助减缓骨量流失,降低发展成骨质疏松的风险。但如果骨量流失过快且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最终导致骨质疏松及相关并发症。
4.骨质疏松需要医学干预,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以防止骨折和改善骨健康。而骨量流失通过生活习惯调整,如摄取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进行负重运动,可以有所改善。
骨量流失是一个自然过程,而骨质疏松则是病理状态,需要关注与管理。在年龄增长或其他高风险情况下,应注意骨健康并采取措施预防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