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指标恢复的原因:
手术切除了原发肿瘤病灶,使异常分泌肿瘤标志物的来源减少,导致肿瘤标志物如CEA(癌胚抗原)水平下降至正常范围。
随着手术创伤的修复,炎性反应随之减轻,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等炎症相关指标可能恢复正常。
如果术中没有发生肿瘤扩散或其他器官受累,血清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等系统性生化指标维持正常状态,提示全身代谢功能未受明显影响。
2.评价方法与意义:
手术后三个月内常需定期检测肿瘤标志物水平。如果连续多次检测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意味着术后短期内复发的可能性较低。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或MRI,也可用于确认局部及远处无病灶残留或转移,进一步支持指标恢复正常的判断。
消化道功能的改善是另一重要信号,例如术后营养吸收能力良好,无腹痛、便秘或排便习惯明显改变等。
3.注意事项:
指标恢复正常并不完全等同于疾病完全治愈,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显微残余病灶,须通过定期随访和辅助治疗防范复发。
长期监测包括每3-6个月评估肿瘤标志物、每年进行影像学复查,以及必要时进行结肠镜检查。
应警惕新出现的不适症状,如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腹痛、便血等,这些可能提示潜在问题。
术后指标恢复正常是积极信号,但仍需严格执行医生建议的随访计划,持续监控健康状态以保障长期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