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敏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外科
1.病因:
机械性肠梗阻:肠腔被物理性的因素所堵塞,如肿瘤、肠粘连、疝气等。
功能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肠道蠕动功能降低或消失,常见于术后、腹膜炎、代谢紊乱等情况。
2.病理生理改变:
阻塞后,肠管近端扩张,远端塌陷。
阻塞导致肠壁水肿、淤血,影响血液循环。
发酵和腐败作用增强,产生大量气体,加重肠管膨胀。
3.临床表现:
腹痛:通常呈阵发性绞痛,并伴有持续疼痛。
呕吐:上部肠梗阻早期出现,内容物为食物残渣或胆汁;下部肠梗阻为粪样。
腹胀:由于气体和液体积聚,腹部明显膨胀。
停止排气排便:完全性梗阻时尤为明显。
4.诊断与检查:
临床评估结合影像学检查如腹部X线、CT扫描有助于确诊。
血液检查可发现电解质紊乱及感染征象。
5.处理措施:
保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电解质纠正。
手术治疗:切除病变部分、解除粘连或修复肠道。
肠梗阻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肠坏死、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发现有关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