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生物钟紊乱:人体的昼夜节律由大脑中的下丘脑视交叉上核调控。如果作息时间不固定,例如频繁熬夜、倒班工作或长期晚睡,会导致生物钟错乱,引发昼夜颠倒的现象。研究表明,不规律作息会影响褪黑激素的分泌,使人在白天感到困倦,而到晚上仍保持清醒。
2.睡眠障碍:一些睡眠障碍如失眠症和睡眠相位延迟综合征也可能引起此类问题。失眠症表现为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或早醒,而睡眠相位延迟综合征则是生物钟推后,导致睡眠时间自然偏向深夜甚至凌晨。
3.心理因素:焦虑症和抑郁症可能导致睡眠问题。焦虑症容易让人难以放松,入睡困难;抑郁症则常伴随过度嗜睡或失眠。压力或情绪波动还可能使大脑过于活跃,干扰正常的昼夜节律。
4.不良生活习惯:经常使用电子设备、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或吸烟等行为,尤其是在晚间,会刺激神经系统,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延迟入睡过程。这些不良习惯还会加重白天的疲劳感,使人陷入恶性循环。
5.健康问题:某些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导致睡眠质量差或昼夜节律紊乱。例如,研究显示,睡眠呼吸暂停会严重干扰深度睡眠,造成白天过度疲倦,而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导致新陈代谢异常活跃,让人难以平静入睡。
建议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在睡前使用电子屏幕,减少含咖啡因饮品的摄入。如果上述方法无效或症状持续,应尽早就医排查是否存在潜在疾病或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