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血糖水平下降
血糖是人体最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当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分解成葡萄糖后,它会进入血液,为大脑和全身各组织提供能量。如果长时间未进食,血糖浓度下降,大脑中的下丘脑会感知这一变化,刺激饥饿中枢,引发饿的感觉。
2.胃肠道激素的作用
胃在空腹时会分泌一种叫做胃饥饿素的激素。这种激素进入血液后作用于大脑,增强饥饿感。小肠也会参与调节,例如分泌某些激素以反馈身体是否需要补充能量。
3.生物钟与习惯
进食时间与饥饿感之间存在一定规律性。即使血糖水平正常,如果身体已经习惯了某个时间点进餐,也可能因为条件反射而感到饥饿。生物钟通过调控下丘脑的活动,与饥饿感的周期相关联。
4.能量储备状况
脂肪细胞会分泌一种名为瘦素的激素,反映身体的能量储备情况。当脂肪储备减少时,瘦素水平下降,进而增加饥饿感。相反,当脂肪储备充足时,瘦素水平升高,会抑制饥饿信号。
5.心理与环境因素
除了生理机制,心理和外部环境也会影响饥饿感。例如,看到美食图片、闻到食物香味或因情绪低落,都可能诱发主观上的饥饿感,即使身体本身并不缺乏能量。
维持健康饮食行为,可避免因饥饿引发的不良进食习惯,如暴饮暴食或长期饥饿导致的代谢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