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分类及特点:
(1)炎性息肉:多与慢性炎症或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风险低。
(2)增生性息肉:通常较小且无症状,恶变风险较低。
(3)腺瘤性息肉:最常见类型,占70%-80%,直径超过1厘米时有恶变可能。
(4)锯齿状息肉:某些类型可能具有高恶变风险,尤其是位于近端结肠的广基病变。
2.症状表现:
绝大多数结肠息肉无明显症状,通常在肠镜检查中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1)便血:反复少量出血或呈现暗红色血便;
(2)排便习惯改变:包括腹泻、便秘或大便变细;
(3)腹痛或腹胀:当息肉较大或伴炎症时可能引发轻微不适;
(4)贫血:长期便血可导致隐匿性失血性贫血。
3.检查和诊断:
(1)粪便潜血检测:初步筛查是否存在出血性病变;
(2)肠镜检查:确诊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并取活检;
(3)影像学评估:如CT结肠造影,可辅助了解病变分布和大小。
4.治疗原则:
(1)内镜下切除:对于大多数单发或多发的息肉,可通过电子肠镜进行活检或电切术;
(2)手术治疗:当息肉过大或怀疑已恶变时需考虑外科切除;
(3)定期随访:已切除者需根据病理类型确定复查间隔,通常为1-3年。
5.预防措施:
(1)合理膳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红肉和高脂肪饮食;
(2)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可能增加结肠癌风险;
(3)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4)早期筛查:建议50岁以上人群或高危人群(如家族史)按时行肠镜检查。
避免忽视结肠息肉的重要性,及时诊断与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其发展为结肠癌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