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中的一些细胞逐渐转变为类似于小肠上皮的细胞。这种转变通常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约有10%-20%可能会出现肠上皮化生。
2.此病理改变往往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两类。完全型肠上皮化生更接近正常肠黏膜,不完全型则具有一定的不典型性,后者在恶性转化(如发展为胃癌)中的风险较高。不完全型患者的胃癌发生率可比普通人群高出数倍。
3.影响此病变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高盐饮食、吸烟、过量饮酒以及遗传易感性。比如,高盐饮食可能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从而增加肠上皮化生及进一步发展的风险。
4.临床诊断通常依赖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在发现肠上皮化生后,根据其范围和类型,可决定随访频率。对于高危患者,可能需要每6个月到1年的定期监测。
5.治疗和管理包括去除致病因素,如根除幽门螺杆菌、调整饮食习惯、戒烟和限酒。有研究显示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可能对预防进一步病变有一定帮助。
胃粘膜发生肠上皮化生后,应引起足够重视,并结合医生建议进行规范化评估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