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新生儿黄疸
光疗:适用于大多数新生儿黄疸,通过蓝光照射降解体内的间接胆红素,使其更易排出体外。光疗通常每天进行8-24小时,根据严重程度持续数天。
血液置换:当胆红素水平过高且存在核黄疸风险时,可能需要进行血液置换,以迅速降低胆红素浓度。
药物治疗:使用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可以促进肝脏对胆红素的处理。
2.溶血性黄疸
治疗原发病:溶血性黄疸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母婴血型不合等情况,需积极控制溶血状态。
激素或免疫调节治疗:如应用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相关溶血反应。
输注红细胞:通过补充健康红细胞减少胆红素生成。
3.肝细胞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抗病毒药物(如抗乙肝、丙肝病毒治疗)、保肝治疗(如护肝类药物)。
药物性肝损伤: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同时给予护肝治疗。
肝硬化或肝癌:根据病情采用手术、介入治疗或药物综合方案。
4.梗阻性黄疸
外科干预:胆道结石、肿瘤压迫导致的胆汁淤积需要手术解除梗阻,如胆囊切除术、胆管引流术或支架植入。
内镜治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能有效缓解部分机械性梗阻。
5.其他特殊病因
遗传性黄疸:如吉尔伯特综合征、克氏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仅在急性发作期进行对症处理。
毒性物质中毒:立即脱离毒物环境,并根据具体毒物选择解毒措施或支持治疗。
黄疸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症状,需明确病因后进行具体治疗,避免盲目用药或拖延治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