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欣欣主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皮肤科
1.临床观察: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皮肤损害,尤其是慢性、无痛的皮肤疣状结节或斑块,这些通常是感染的最初表现。若这些皮损呈现典型的颜色改变,如深褐色或黑色,可能提示着色芽生菌病。
2.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活检获取患处组织样本,然后进行显微镜下检测。如果在组织切片中发现特征性的“铜币体”(即着色芽生菌),则可确诊。这些细胞是感染真菌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厚壁和深褐色至黑色的外观。
3.真菌培养:将组织样本或分泌物置于适当的培养基上,以便分离出致病真菌。培养通常需要数周时间,因为这些真菌生长缓慢。一旦真菌生长出来,可以通过其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鉴定。
4.直接显微镜检查:采用10%氢氧化钾(KOH)处理样本,使角质溶解,能够更清楚地观察到真菌孢子和菌丝结构。如果看到典型的着色芽生菌,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5.分子生物学检测:近年来,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也被应用于快速且准确地检测真菌DNA。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那些传统方法难以确诊的病例。
6.影像学检查:对于怀疑有深部组织或器官受累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如X线、CT扫描或者MRI可以帮助评估感染范围及程度。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着色芽生菌病。在进行活检或其他侵入性操作时,需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