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依赖性和成瘾
长期服用安眠药,尤其是一些苯二氮卓类药物,容易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依赖性。一旦停止服用,可能出现戒断症状,如失眠加重、焦虑、心悸等。
2.耐药性
连续使用安眠药30年,药物效果可能逐渐减弱,表现为需要增加剂量才能达到原有的效果。这种情况会进一步加剧成瘾风险,同时增加副作用的发生几率。
3.认知功能下降
长期服用安眠药可能影响大脑认知功能,特别是记忆力和注意力。一些研究表明,长期使用此类药物可能与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升高有关。
4.情绪障碍
长期使用安眠药可能增加患抑郁症或其他情绪障碍的风险。部分人群可能因药物代谢不完全影响神经递质平衡,从而改变情绪状态。
5.肝肾功能损伤
安眠药通常通过肝脏代谢,并由肾脏排泄。长期使用可能增加肝脏负担,甚至导致肝酶水平异常。肾功能也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群。
6.夜间跌倒和骨折风险增加
安眠药可能引起嗜睡、眩晕和平衡感下降,尤其是在夜间起床时容易跌倒。老年人长期服用还可能显著提高髋部骨折的风险,严重者可能导致行动能力受限。
7.呼吸抑制
某些类型的安眠药,特别是联合使用酒精或其他镇静剂时,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出现呼吸变慢、变浅等问题。对于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人群,此风险更高。
8.免疫功能下降
长期使用可能削弱免疫系统,使机体易感感染性疾病。不良的睡眠质量和药物依赖相互作用,也可能对整体健康造成隐性损伤。
应当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逐步减少药物剂量,评估停药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时结合非药物治疗方式改善睡眠质量,例如认知行为疗法、规律作息以及放松训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