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良元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神经外科
1.药物作用机制: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直接口服抗凝剂,通过干扰凝血因子或抑制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能力。这种改变在防止血栓形成的同时,也提高了出血倾向。
2.剂量管理:有效的抗凝需要精准的剂量管理。如果剂量过高,患者的出血风险将显著增加,包括严重的并发症如脑出血。
3.个体差异:每个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一些因素如年龄、体重、肝肾功能、遗传因素等都会影响药物代谢,从而影响抗凝效果和出血风险。
4.合并疾病:一些患者本身可能患有容易出血的疾病,如动脉瘤、高血压等,这些因素在接受抗凝治疗时,会进一步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5.治疗监测:缺乏定期监测可能导致凝血指标失控,例如国际标准化比值过高,提高出血风险。
在进行血栓抗凝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并综合考虑个人健康状况和潜在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