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烦躁就想自残是何种心理状态

2025-04-07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病情分析:感到烦躁并伴随自残冲动可能与情绪调节困难、心理压力过大或潜在的心理障碍有关,常见于一些情绪障碍和人格特质的问题中。这种状态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因为它既是心理健康问题的信号,也可能对身体和生活造成直接伤害。

1.情绪调节障碍:一些人缺乏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负面情绪,当感到烦躁、愤怒或无助时可能选择自残作为一种“发泄”途径。研究显示,自残行为常被认为是为了缓解内心的情绪痛苦,这反映了个体在面对压力时调节情绪的能力不足。

2.压力和创伤经历:长期承受高水平的精神压力,或者曾经经历过情感或身体上的重大创伤,会增加出现自残行为的风险。例如,童年时期的虐待、家庭关系不和谐、学业或职场压力过大都可能诱发这种现象。

3.心理障碍的潜在表现:

抑郁症:许多抑郁症患者面临情绪低落、无望感强烈等情况,有些人可能借由自残转移注意力或表达痛苦。

边缘型人格障碍:这是一种以情绪剧烈波动、对人际关系敏感、自我认同不清晰为特点的人格障碍,自残行为在该群体中较为普遍。

焦虑障碍:强烈的烦躁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也可能导致部分个体转向自残作为应对机制。

4.社会及环境因素:网络、影视作品中对自残行为的误导性描述,或者周围人的消极影响,也可能让一些人误以为自残是解决情绪困扰的方式。

5.自我价值感低下:许多人因缺乏成就感或受到持续的否定而陷入否定自己价值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可能促使他们通过自残来惩罚自己。

需要关注的是,自残行为虽然表面上可能带来短暂的“释放感”,但它并不能真正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加剧后续的情绪困扰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建议尽早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心理治疗、认知行为调整等科学方法改善情绪管理能力。同时,应尝试建立健康的情绪宣泄方式,例如运动、倾诉或艺术创作。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