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生理因素:
睡眠节律紊乱:人体的生物钟主要由一种名为褪黑激素的激素控制。如果睡眠时间不规律或受到强光刺激,可能导致褪黑激素分泌减少,难以进入深度睡眠。
健康问题:某些疾病可能干扰深度睡眠,例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会导致反复的短暂觉醒。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可能引发持续的兴奋状态,从而影响深度睡眠。
荷尔蒙变化:例如更年期、妊娠或青春期阶段,体内荷尔蒙波动可能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2.心理因素:
压力和焦虑: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或压力状态下,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可能保持过度活跃,导致浅层睡眠占比增加。
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常报告深度睡眠不足,这可能与大脑异常的神经递质水平相关。
3.生活习惯:
睡前使用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影响入睡以及深度睡眠比例。
摄入刺激性物质:咖啡因和尼古丁等物质具有刺激作用,可能导致夜间清醒次数增多。
不健康的饮食:晚餐量大或高脂肪饮食会增加消化负担,也可能影响睡眠结构。
4.环境因素:
噪音和光线:过多的环境噪音或光线会干扰正常睡眠周期,特别是当深度睡眠阶段对外界刺激高度敏感时。
温度不适:卧室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导致身体无法维持合适的核心体温,从而妨碍深度睡眠的产生。
建议根据自身情况做出调整,如建立规律的作息、避免刺激性物质、优化睡眠环境,并关注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问题,如有必要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