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生物因素
(1)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焦虑性抑郁症患者常表现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这些化学物质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
(2)遗传因素:有研究显示,患有焦虑性抑郁症的家族成员之间发病风险较普通人群高出约30%-50%,表明遗传在该疾病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3)内分泌系统变化:例如,皮质醇过度分泌可能导致大脑中某些区域如海马体功能受损,从而增加焦虑和抑郁的发病几率。
2.心理因素
(1)性格特征:完美主义、低自尊或者对外界压力敏感的人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的交互症状。
(2)应激反应:长期处于高压环境或经历突发重大事件,如亲人离世、失业或重大疾病诊断,可成为诱因。
(3)负性认知模式:倾向于消极思考问题、自我苛责或反复沉浸在负面记忆中,可能加重焦虑或抑郁的风险。
3.社会环境因素
(1)生活事件:离婚、经济困难或社会孤立等现实问题,可能增加情绪失调的可能性。
(2)缺乏支持系统:没有良好的家庭或朋友支持,使得个体更容易陷入焦虑与抑郁的恶性循环。
(3)文化背景:某些文化或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可能让患者不敢寻求帮助,加重症状。
焦虑性抑郁症的发生通常由上述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具体成因因人而异,需结合个人情况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