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个体睡眠需求的不同
成人的平均睡眠需求通常在7-9小时之间,但这只是一个参考范围。一部分人属于所谓的“短时睡眠者”,他们天生对睡眠需求较低,仅需6小时甚至更少时间即可恢复精力。这是一种受到基因影响的特性,例如某些人的DEC2基因变异可能导致睡眠时间缩短。
2.生物节律的作用
人体内有一套昼夜节律系统,由大脑中的视交叉上核控制。若生物钟运行良好且固定,个体会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自然醒来。例如,睡眠周期包括浅睡、深睡和快速眼动阶段,这些阶段每晚会循环4-6次。如果在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结束时醒来,会感觉更加清醒,而不依赖闹钟。
3.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
经常遵循规律作息的人,其身体会逐渐适应特定的睡眠长度。例如,持续多年的6小时睡眠可能让身体形成习惯,并使其有效调节睡眠结构,以更高效的方式完成修复和恢复功能。
4.外部环境和心理压力
某些情况下,外界环境(如光线变化)或心理因素(如责任感或紧张情绪)也会影响自然醒来的时间。当外界光照刺激达到一定程度后,褪黑素分泌减少,容易引发提前醒来。
5.健康状态及年龄因素
年龄增长可能导致总体睡眠需求下降,例如老年人的夜间睡眠时间普遍少于年轻人。若身体状况良好且无睡眠障碍,自然醒来的时间可能会缩短。
长期睡眠时间少于六小时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肥胖症和免疫功能下降的风险,建议关注自身白天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反应,如出现疲劳感,应考虑调整作息规律或向专业人士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