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激素水平变化
荷尔蒙波动会直接影响情绪。例如,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或更年期期间,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
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亢或甲减)也可能因激素分泌改变对情绪造成影响。
2.神经递质失衡
情绪与脑内化学物质的波动密切相关,例如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引发情绪波动。
抑郁症或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健康问题常与神经递质失调有关。
3.压力和生活事件
长期工作或学习压力、重大生活事件(如失去亲人、离职、搬迁)可能扰乱心理平衡,带来焦虑、易怒或情绪低落。
4.睡眠不足
睡眠质量直接影响情绪管理能力。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注意力下降、耐受力变差,进而加剧情绪波动。
5.饮食和身体健康状况
血糖水平波动会影响情绪稳定性,例如过度饥饿时可能感到烦躁。
缺乏某些营养成分(如维生素B12、铁元素)可能导致疲倦和情绪低落。
6.药物或物质滥用
某些药物(如激素类药物、副交感神经兴奋剂)、酒精或毒品使用可能干扰正常情绪调节。
7.心理疾病
焦虑症可能导致对压力反应过度,出现情绪波动。
双相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从极度愉悦(躁狂)到极度低落(抑郁)的周期性波动。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面对特定情境时可能突然产生强烈情绪反应。
8.环境因素
季节性情感障碍在秋冬季较为常见,原因可能与日照减少导致的褪黑素分泌异常有关。
情绪波动明显且影响日常生活时,应尽早就医排查潜在病因,并从睡眠、运动、饮食等方面改善生活方式,缓解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