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飞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1.创面评估与监测:
医护人员需定期评估伤口情况,包括观察是否有感染迹象(红肿、渗液、发热)以及愈合进展。对于伴随较大组织缺损或复杂伤口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检查。
2.营养支持:
适当的蛋白质、维生素C、锌和铁摄入对伤口愈合至关重要。每日蛋白质摄入可参考每公斤体重1.2-2克,维生素C推荐每日增加至100-200毫克,这些都有助于胶原蛋白形成和修复。
3.局部处理:
放疗可能引起局部皮肤干燥、破溃或纤维化,因此应保持手术伤口周围清洁和湿润。根据医嘱选择适当的敷料,如含银离子的抗菌敷料或水胶体敷料,以减少感染风险。
4.放疗间隔调整:
若伤口出现明显恶化迹象,治疗团队可能会考虑暂停放疗或调整剂量,确保不进一步加重局部组织损伤。在放射剂量控制上,常规以不超过每日2灰量为宜。
5.感染防控:
使用抗生素应严格遵循医嘱,仅在明确感染发生时使用,避免滥用而导致耐药问题。发现脓液时,建议及时清创并进行细菌培养,以便针对性用药。
6.避免张力及外力刺激:
预防伤口裂开是关键,尤其在术后早期。一方面应避免剧烈活动,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医用支撑材料或缝线保护伤口完整性。
7.心理支持与休息:
放疗期间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焦虑情绪。充足睡眠和精神状态的调整同样有利于机体免疫功能的增强,从而间接促进伤口的恢复。
手术伤口在放疗期间的恢复过程需要多学科配合,包括外科、放疗科和护理团队的积极介入,患者需严格按照治疗计划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