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生理因素: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父母有夜间遗尿症史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类似问题。如果父母一方曾有夜间遗尿症,孩子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约为40%;如果父母双方都有夜间遗尿症史,孩子的概率则高达70%。
膀胱发育不完全:一些青少年的膀胱容量较小或者膀胱肌肉控制能力较差,导致无法有效储存尿液。
激素水平异常:抗利尿激素(ADH)在晚上帮助减少尿液生成,但部分夜间遗尿症患者夜间分泌的ADH不足,导致尿量增多。
睡眠障碍:深度睡眠过深可能导致对膀胱充盈的感觉不敏感,难以被唤醒。
2.心理因素:
压力和焦虑:学业压力、家庭关系紧张或其他心理压力可能成为尿床的诱因。随着年龄增加,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也相应增加,可能加剧尿床现象。
情绪波动:青春期是情绪波动较大的时期,情绪不稳定可能影响身体的各种功能,包括排尿控制。
3.环境因素:
饮水习惯:睡前大量饮水会增加夜间尿量,导致尿床风险增加。
排尿习惯:不良的排尿习惯,如白天憋尿,可能影响膀胱功能,进而影响夜间控尿能力。
对于16岁依然尿床的个体,应进行全面的医学评估,以排除潜在的器质性病变。同时,可以尝试调整饮水和排尿习惯,减少睡前摄入液体,建立规律的排尿时间。心理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尽量减轻压力和焦虑。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药物治疗或行为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