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飞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1.高效性:耙向药物设计用于特定的分子靶点,如基因突变或蛋白质表达异常。以乳腺癌为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使用曲妥珠单抗(赫赛汀)后,生存率提高了约30%。
2.精准性:耙向药物能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从而降低副作用。例如,针对肺癌的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易瑞沙)能精准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的癌细胞,显著减少传统化疗带来的副作用如恶心和脱发。
3.耐药性:虽然耙向治疗可以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但耐药现象仍然存在。例如,使用EGFR抑制剂的肺癌患者中约有20%在一年内会出现耐药性,需要进行进一步治疗调整。
4.组合疗法:为了克服耐药性,耙向药物常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使用。如在晚期黑色素瘤治疗中,BRAF抑制剂与MEK抑制剂联合使用,可提高总生存率。
在使用耙向药物治疗癌症时,需定期监测治疗效果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