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敏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外科
1.绞窄性肠梗阻:
发生机制:绞窄性肠梗阻通常是由于肠管受压或扭转,导致血供中断。
临床症状:剧烈腹痛、持续性呕吐、腹胀,以及可能出现的休克症状。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多,可能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和乳酸升高。
影像学表现:CT扫描可显示“旋涡征”和肠壁增厚,增强扫描时可见肠壁缺乏正常的增强或呈现局灶性增强。
2.血运性肠梗阻:
发生机制:常因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导致肠道血液供应不足。
临床症状:腹痛在餐后加重,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提示血栓形成;乳酸水平升高是组织缺氧的标志。
影像学表现:CT血管成像能够揭示肠系膜动脉的狭窄或闭塞,肠壁可能会显得苍白无增强。
早期鉴别这两种类型的肠梗阻对治疗策略有重要影响。绞窄性肠梗阻需要紧急手术探查,而血运性肠梗阻则可能需要抗凝治疗或介入手术以恢复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