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病理特点:慢性萎缩性胃炎最显著的病理特征是胃黏膜腺体的减少和消失,这种变化往往伴随着胃黏膜的纤维化和肠上皮化生。这种病变可导致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不足,影响食物的消化。
2.发病原因:此病症的主要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长时间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及不良饮食习惯等。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致病原因,研究显示感染者中有30%-50%可能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3.症状表现:患者通常会出现上腹部隐痛、胀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瘦和贫血等症状。有些患者在早期阶段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健康体检或因其他原因就诊时被发现。
4.诊断方法:胃镜检查结合组织活检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标准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到胃黏膜的变化,而活检病理学检查则能精确评估胃黏膜的萎缩程度和是否存在异型增生。
5.治疗措施:治疗方案主要取决于病因和症状的严重程度。根除幽门螺杆菌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同时也会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中和胃酸的药物以及促进胃动力的药物。对于缺乏维生素B12导致的贫血,也需要进行补充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潜在的风险,应定期进行胃镜监测和随访以评估病情发展。调整饮食结构、戒烟限酒、避免长期使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病症的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