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慢性肠道炎症: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这些属于炎症性肠病,会导致长期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患病率在全球范围逐渐上升。
2.肠易激综合征:这是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表现为腹泻型、便秘型或混合型,与精神压力、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大约10%-15%的人群受其影响。
3.乳糖不耐受:由于体内乳糖酶不足,摄入乳制品后未被吸收的乳糖会被肠道菌群发酵产生气体,从而引起腹泻。乳糖不耐受在亚洲人群中较为常见,发生率高达60%-90%。
4.寄生虫感染:某些寄生虫感染如贾第鞭毛虫病,会导致持续性的水样腹泻,多见于饮用被污染水源的地区。
5.药物副作用:一些药物如抗生素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从而引发长期腹泻。另外,滥用泻药也可能会导致类似问题。
6.胰腺疾病:胰腺分泌消化酶的功能障碍会导致脂肪不能充分吸收,出现脂肪泻,表现为油腻且难以冲洗的大便。
7.甲状腺功能亢进:这种内分泌疾病会加速肠蠕动,导致频繁腹泻,同时还伴有体重下降、心悸等症状。
8.肠道菌群失调:长期饮食不规律、滥用抗生素或者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可能造成肠道微生态环境紊乱,从而引发腹泻。
9.饮食问题:摄入过多刺激性食物或含高果糖、高脂肪的饮食,以及对特定食物过敏,都可能是长期腹泻的原因。
长期腹泻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营养吸收障碍、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应尽早就医明确病因并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