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炳国主任医师
南京市第一医院 中医针灸科
1.操作不当:
艾灸时,如果距离皮肤太近或艾灸时间过长,会造成皮肤表面温度过高,导致烫伤,引发水泡。
2.皮肤耐受性差:
部分人体质较为敏感,皮肤耐受性差,在高温刺激下容易发生炎症反应,形成水泡。
3.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皮肤对热的敏感程度不同,有些人更容易在艾灸后出现水泡。
4.环境因素:
在高温、潮湿等环境中进行艾灸,容易加重皮肤的热量积累,从而增加水泡的风险。
5.艾灸方法:
不同的艾灸方法对皮肤的影响不同。直接灸法可能对皮肤造成更大的刺激,相对于悬灸等其他方式,更易引发水泡。
为了减少艾灸后出现水泡的风险,应注意以下几点:选择合适的艾灸方法,控制艾灸时间与距离,避免在易感部位过度施灸,以及及时观察皮肤反应。一旦发现有水泡,应暂停艾灸,并做好消毒护理,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