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旭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普外科
1.毛细血管破裂:外力作用(如撞击、压迫)可能会破坏皮肤下方的毛细血管,导致血液渗出至周围组织中,引起局部颜色变化。
2.血液凝集:渗出的血液会在皮肤下方凝集,形成淤血。这些淤血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被身体吸收,但在此过程中,血液中的红细胞会分解,释放出含铁的血红蛋白,使皮肤呈现紫色或黑色。
3.炎症反应:受伤后,身体会启动一个复杂的炎症反应,包括释放各种化学物质和血液细胞以修复损伤。这些反应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局部血流量和血管通透性,加重淤血现象。
4.皮肤厚度与颜色:皮肤较薄或色素沉着较少的区域更容易显现淤血。例如,面部和四肢的皮肤相对较薄,受伤后更容易看到淤血的颜色变化。
大多数情况下,轻微的淤血无需特别处理,会随着时间自行消退。如果伤口持续肿胀、疼痛加剧或出现感染迹象(如红肿、流脓),应及时就医以防止进一步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