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飞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1.样本制备:将组织切片固定在玻片上,通常使用甲醛或多聚甲醛进行固定,以保持组织的结构和抗原性。
2.抗原修复:很多情况下,固定过程会掩盖抗原表位,需要通过热诱导表位修复(HIER)或酶消化等方法恢复抗原的可及性。
3.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为了减少非特异性的背景染色,常用正常血清或BSA等封闭液处理切片,遮挡可能与抗体发生非特异性结合的位点。
4.一抗孵育:加入特异性的一抗(初级抗体),该抗体能够识别并结合目标抗原。孵育时间和温度需根据抗体的特性进行优化,一般为37℃孵育1小时或4℃过夜。
5.二抗孵育:加入与一抗来源物种相对应的标记二抗(次级抗体),一般结合有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或碱性磷酸酶AP),这些酶可以催化显色反应。常见的二抗标记还包括荧光染料。
6.显色反应:如果二抗结合了酶,则加入底物溶液,通过酶催化反应使目标区域显色。例如,HRP可将DAB(3,3’-二氨基联苯胺)转化为棕黑色沉淀物。若使用荧光标记二抗,则直接观测荧光信号。
7.对比染色:通常使用苏木精(Hematoxylin)作为对比染色,以便更好地观察细胞核和总体组织结构。
8.封片:使用适当的封片剂封片,以保护染色结果并便于显微镜观察。
9.显微镜观察和分析: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并对表达及分布情况进行评估和记录。
整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实验条件的一致性、抗体的选择和验证,以及显色反应时间的控制,以确保结果的特异性和信号强度适中。
IHC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可用于临床诊断、病理研究以及基础生命科学研究,但需要严格的操作规范和对实验条件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