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中医科
1.退烧药的作用机制
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前列腺素合成,而前列腺素是导致体温升高的重要介质。当这种合成被抑制后,体温调节中枢重新设定到正常水平,使得人体需要通过物理方式如出汗和血管扩张等将多余热量散发出去。
2.汗液分泌的调控
出汗是一种主动散热的过程,由交感神经调节。血液流向皮肤表面,汗腺分泌增加,汗液蒸发时携带热量。服用退烧药后,体温下降过程中通常会伴随明显的出汗,这是机体自然的热量平衡机制。
3.腺病毒感染及发热特点
腺病毒感染常诱发持续性高热,体温波动幅度较大。而高热状态下,退烧药的使用可能导致体温迅速下降,这会刺激人体通过出汗大量散热。腺病毒感染容易引起脱水,因此过多的出汗可能加重水分和电解质丢失。
4.其他可能因素
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增强汗腺活动,而服用退烧药后的快速降温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效应。同时,个体差异也可能导致某些人对退烧药物更加敏感,表现为异常的多汗。
如果在腺病毒感染期间使用退烧药后出汗过多,应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以避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