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发生机制:梦游症与大脑觉醒机制的不完全切换有关。正常情况下,人在深度睡眠中,大脑皮层的活动显著减少,但某些人可能出现大脑部分区域短暂激活,这会导致身体进行无意识活动,而并未真正清醒。
2.发病率和人群:儿童中梦游症较为常见,约有10%-30%的儿童偶尔经历过梦游,其中3%-4%表现为经常性梦游。成年人中这一比例明显降低,仅约为1%-2%。遗传因素在梦游症中占重要地位,若父母一方有梦游史,子女患病风险可达45%;若父母均有梦游史,风险可能升至60%。
3.典型症状:梦游者可能在夜间突然从床上起身,从事一些简单或复杂的活动,如行走、穿衣、搬动物品等,但面部缺乏表情,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且次日通常无法回忆当时的行为。某些极端情况下,梦游者可能会进入危险场所或造成自我伤害。
4.诱发因素:梦游症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睡眠剥夺、压力、噪音、饮酒、药物使用(如镇静剂或抗组胺药)、发烧及其他导致睡眠结构紊乱的疾病。
5.诊断与治疗: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描述和睡眠监测。治疗方面,包括避免诱发因素、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以及在必要情况下使用药物(如苯二氮卓类药物)。行为治疗、放松训练及认知疗法对某些患者也可能有效。
梦游症通常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缓解,但对于频繁发作或涉及危险行为的病例,应及时就医并采取干预措施,以保障安全并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