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艾灸的原理是通过温热刺激,促进气血流通,调节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艾草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补虚温阳的功效。艾灸过程中,艾草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挥发性成分,这些成分可以通过皮肤吸收或呼吸进入体内,发挥抗炎、镇痛、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艾灸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直接灸:将点燃的艾条直接置于穴位上,待局部皮肤出现红晕或轻度灼伤,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增强疗效。
2、间接灸:在皮肤和艾条之间放置一层隔物,如生姜片、大蒜片或药饼,以减轻灼热感,适用于体质较弱或对热敏感的人群。
3、温针灸:将艾绒附在针刺部位的针柄上点燃,使热力通过针体传导至穴位,结合针灸和艾灸的双重疗效。
4、温箱灸:将艾绒置于特制的灸箱内点燃,通过灸箱的通气孔将热力导入身体,适合大面积灸疗,如腰背部、腹部等。
艾灸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广泛,可用于改善寒症、痛经、关节炎、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同时在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促进康复等方面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艾灸虽然具有多种保健功能,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对热敏感、患有高热性疾病、出血倾向、孕妇及皮肤溃疡者应谨慎或避免使用。使用艾灸时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