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了解病因:余光恐惧症多与社交焦虑有关,其产生可能源于以下因素:
早期不良社交经验,如受到他人嘲笑或批评,对目光的敏感度增强。
自我评价较低,过度担心他人看法,形成不安情绪。
神经生理机制异常,大脑中负责调节焦虑的区域可能存在功能紊乱。
2.认知行为疗法:这是治疗余光恐惧症的核心方法,通过调整错误认知和逐步暴露练习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状态。
教育性认知纠正:让学生认识到“他人看法不是绝对重要”,减少对外界目光的放大解读。
环境暴露训练:从低强度开始,让学生逐步适应在公共场所被注视的感觉。如先在熟悉环境练习,再扩展至陌生环境。
松弛训练:通过深呼吸或肌肉放松技术缓解紧张情绪,从生理上降低恐惧反应。
3.家长和教师支持:学生的日常环境对其心理康复有重要影响。
家长应避免过分关注孩子的社交表现,而是鼓励其参与集体活动,增强信心。
教师可以创造包容氛围,比如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减少单独暴露于目光下的压力。
4.必要时药物辅助:对于症状严重且影响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类药物。这类药物短期内可帮助控制症状,但需结合心理干预共同进行。
5.长期心理建设:构建积极的自我形象对克服余光恐惧症至关重要。
鼓励学生发现自身优点,并记录生活中的成功经历,逐渐建立自信。
引导其将注意力转向行为目标本身,而非他人的反应,训练专注力。
余光恐惧症是一种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改善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疏导、环境支持、必要时的医学介入,多数患者能够重获健康的社交能力,坚持进行治疗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