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药物治疗
急性期主要通过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控制。这类药物能够有效缓解幻觉、妄想和思维混乱等核心症状。一般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其副作用较第一代药物更少。例如奥氮平、喹硫平或利培酮是常用选择,剂量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部分患者可能需要短时间辅助使用镇静药物,如苯二氮卓类,以帮助稳定情绪并改善睡眠。
2.心理支持与危机干预
在急性发作时,患者通常无法准确判断自身状况,容易出现冲动行为或自我伤害倾向。家属应避免争执和刺激性话题,保持冷静沟通,并寻求专业医疗机构评估。一些心理干预方法,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在症状缓解后实施,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功能。
3.住院治疗
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出现威胁自己或他人安全的行为,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将对症状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系统治疗方案,同时保证患者身心安全。住院时间因病情而异,一般为数周至数月。
4.营养与生活环境调整
急性期患者通常存在饮食紊乱、作息不规律等问题。提供营养均衡的膳食及安静、安全的居住环境可促进恢复。家庭成员应尽量减少负面情绪传递,因为压力可能加重症状。
5.长期随访与康复计划
急性期过后,应继续进行药物维持治疗,预防复发。治疗还包括职业康复训练、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等综合措施,以帮助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功能。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及时治疗和科学管理,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家属需要注意观察患者表现,尽早发现复发信号,并与专业医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