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狂躁症具有家族聚集性。如果一级亲属中有患狂躁症的病例,其家庭成员罹患的风险会显著增加。数据显示,狂躁症患者的亲属发病概率约为普通人群的5-10倍。
2.神经递质异常:狂躁症与大脑中某些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分泌失衡密切相关。这些化学物质的异常波动可能导致情绪的极端变化和冲动行为。
3.脑结构与功能改变:影像学研究发现,狂躁症患者的大脑某些区域(如前额叶皮层和边缘系统)可能出现体积缩小或活性异常,这些改变可能影响情绪调节能力。
4.心理应激:重大生活事件(例如失业、离婚或丧亲)可能诱发狂躁症的发作,尤其是在具有潜在易感性的人群中。慢性压力也可能通过改变神经内分泌系统,加重病情进展。
5.药物或物质使用:某些药物(尤其是抗抑郁药)或精神活性物质(如酒精、苯丙胺类兴奋剂)的滥用可能引发狂躁症状。药物剂量的不合理调整也可能导致病情波动。
6.睡眠紊乱:长期的睡眠剥夺或昼夜节律紊乱常见于狂躁症患者,并可作为疾病的触发因素。研究发现,睡眠障碍会加剧狂躁情绪并影响恢复。
7.激素水平波动:内分泌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孕产期的激素变化,也可能增加狂躁症的发作风险。
狂躁症的诱因复杂,因此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干预。提高对自身情绪波动和生活事件影响的警觉,有助于及早识别问题并寻求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