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安静:环境噪声不超过40分贝,使用耳塞或白噪声机降低干扰。
调节光线:创造黑暗的环境,房间光线照度低于10勒克斯可促进褪黑素分泌。
控制温度:将室温维持在16-20摄氏度之间,利于身体降温和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2.调整身体条件
避免摄入刺激物:睡前4-6小时内避免咖啡因、尼古丁等刺激性物质摄入,减少对中枢神经的干扰。
适度运动:白天进行20-30分钟有氧运动,如慢跑或游泳,可提高夜间睡眠质量,但应避免睡前2小时剧烈运动。
放松身体:可以尝试泡温水澡(37-40摄氏度),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有助于降低核心体温和加速入睡。
3.实施心理放松技术
深呼吸法:采用4-7-8呼吸法,即吸气4秒、屏气7秒、呼气8秒,有助于减缓心率和放松心情。
渐进式肌肉放松:闭眼后,依次紧绷并放松脚趾、小腿、大腿等部位,每组保持5秒,逐步缓解全身紧张感。
可视化冥想:闭上双眼,想象一个安全、舒适的场景,例如海边或森林,将注意力集中于画面细节,降低思维活跃度。
4.规律作息与限制昼间干扰
固定作息时间:每天固定时间起床与就寝,不同日之间的时间差不超过30分钟。
限制午睡时长:午休时间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避免影响晚间困意。
睡眠障碍持续超过两周,应及时咨询医生评估潜在疾病因素,例如失眠症或焦虑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