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是一种以情绪波动为主的精神疾病,包括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其主要特征是患者会在一段时间内经历情绪高涨(躁狂期)和情绪低落(抑郁期)的交替。
双相障碍的病程具有周期性,症状可能因药物治疗而得到有效控制。大多数患者能够通过长期坚持药物(如情绪稳定剂)和心理治疗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
虽然双相障碍的情绪变化可能对社交关系和工作能力造成负面影响,但通常不伴随持续的认知功能退化。
全球范围内,双相障碍的患病率约为1%至3%,自杀风险较高,尤其是在未接受适当治疗的情况下。
2.精神分裂:
精神分裂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思维障碍、情感淡漠和对现实的感知异常(如幻觉和妄想)。这类病情常导致患者的社会功能显著下降,甚至无法独立生活。
其病程多为慢性进展性,部分患者即使接受治疗仍可能出现社会行为退缩、职业能力丧失等严重后果。
治疗依赖于抗精神病药物,同时需要长期心理干预,许多患者需要家人或护理人员的持续支持。
精神分裂的全球终生患病率约为0.5%至1%。相比之下,其相关的文化误解、社会污名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问题更为突出。
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均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但双相障碍通常能通过合理治疗获得较好的控制,而精神分裂的长期影响往往更具挑战性。这两类疾病都需要尽早识别并进行专业干预,以最大限度地改善症状和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