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保持规律生活
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时间,避免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影响大脑对情绪的调控能力。
规律饮食,摄入足够维生素B群、镁元素及Omega-3脂肪酸,这些营养素与神经系统功能密切相关。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例如散步、跑步或骑车,有助于释放内啡肽,缓解焦虑和抑郁。
2.学习情绪管理技巧
掌握深呼吸、冥想、正念等放松训练方法,可在情绪激动时快速平复心情。
记录情绪变化的日记,通过文字整理思路,发现情绪触发的原因并加以应对。
学会运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如听音乐、绘画或从事其他兴趣活动,减少过度关注负面情绪。
3.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与家人和朋友保持沟通,在心情低落时倾诉感受能有效减轻压力。
参加志愿服务或者社区活动,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
如果难以通过社交关系获得支持,可考虑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进行认知行为疗法或其他心理干预。
4.关注身体健康和疾病排查
检查是否患有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等躯体疾病,因为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情绪波动。
杜绝滥用酒精和药物,它们会干扰神经递质的正常运行,加重情绪不稳。
如果怀疑与荷尔蒙变化有关(如青春期、月经周期、产后、更年期等),可以咨询内分泌科或妇科医生评估。
5.必要时使用药物治疗
如果情绪不稳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可能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或情绪稳定剂。这些药物需严格遵医嘱服用,切忌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
情绪的稳定性源于心理、身体与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全面调整各方面是改善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