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旭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普外科
1.诱发原因分析
功能性肠病:最常见的是肠易激综合征。这种疾病与胃肠道敏感性增高和运动异常有关,常表现为饭后腹痛加重、频繁便意。约10%-15%的人群可能受到影响。
胃肠动力障碍:胃排空延迟或肠蠕动异常可能导致食物刺激肠壁,引起腹痛与便意。
消化系统炎症: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也会引发类似症状。炎症可造成肠黏膜损伤,干扰正常消化吸收。
食物不耐受:乳糖不耐受或进食高脂、高纤维食物后容易刺激胃肠道,引起不适,是部分人饭后腹痛的原因。
精神因素:焦虑、抑郁可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胃肠道,导致过度反应。
2.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明确是否存在长期症状或特定食物诱发,及是否伴随明显体重减轻、出血等预警信号。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大便常规、粪便隐血试验,筛查感染或炎症性疾病。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胃肠镜检查,评估胃肠道结构性病变。
排除相关疾病:通过乳糖耐量试验或食物过敏测试,判断是否存在特异性食物不耐受。
3.治疗措施
饮食调整:减少高脂、高纤维食物摄入,避免生冷辛辣;针对乳糖不耐受者,可选择乳糖酶补充剂或乳糖分解的替代品。
药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使用解痉药物改善腹痛,或低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调节胃肠神经功能。对于胃肠动力障碍者,促进动力的药物可能有效。
针对基础疾病治疗:若为炎症性肠病,应使用抗炎药物或免疫调节剂;细菌感染可用抗菌药物。
改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控制精神压力,适当运动以促进胃肠道蠕动。
4.就诊建议
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伴随发热、便血、体重减轻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接受进一步检查和针对性治疗,避免延误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