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1.含有肝毒性成分的中药
某些中药中存在已知的肝毒性成分,例如:
雷公藤:其有效成分雷公藤内酯具有明显的肝毒性,可导致肝细胞坏死或炎症反应。
雄黄和朱砂:这类矿物药物含有砷或汞,长期使用可能引发慢性肝损害。
千里光、苍耳子:这些药材中含有吡咯烷生物碱,容易引起肝纤维化或肝硬化。
2.过量使用某些草药
即使是被认为对肝脏友好的中药,当过量服用时也可能造成不良影响,例如:
何首乌:生品和制品都可能引发肝毒性,表现为肝酶升高、黄疸等。
土茯苓:过量服用可能干扰肝脏代谢功能,引发肝损害。
3.不明来源和质量问题的中药
一些来源不明的中成药或未经认证的中药可能含有非法添加物、农药残留或重金属超标,这些都会增加肝脏解毒负担,诱发肝功能受损。
4.中药与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
某些中药可能通过干扰肝脏内特定酶的代谢功能,与乙肝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导致毒性增强或药效减弱。例如柴胡、大黄等药物需谨慎使用。
5.个体差异和过敏反应
个体对于中药的耐受性存在显著差异,有些人在服用含有肝毒性成分的中药后会出现更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肝衰竭。
对于乙肝患者而言,选择中药前需要咨询专业医生,根据病情谨慎评估是否适合使用某种中药或中成药。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自行购买或服用来源不明的药物,以免耽误病情或加重肝脏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