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炳国主任医师
南京市第一医院 中医针灸科
1.体温升高引起代偿性出汗
感冒通常伴有病毒或细菌感染,身体会通过提高核心体温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为了防止过热,身体启动散热机制,尤其是下肢皮肤血流量增加,引起局部发热,并通过汗腺排汗以减少多余热量。
2.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
感染诱导身体释放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和前列腺素,这些物质刺激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同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局部血管扩张和排汗,典型部位包括四肢和大腿。
3.代谢率升高的间接影响
病毒感染后,基础代谢率通常上升,此时全身肌肉组织产生的热量也随之增加。而下肢作为肌肉含量较高的区域,对这种变化尤为敏感,因此容易出现发热和出汗现象。
4.散热集中在远端肢体
为了维持体温平衡,身体常选择通过四肢末端(如手脚、大腿)进行散热。血液循环的加速使得这些部位更容易出现发热和湿润感。
5.可能的个体差异因素
个体对于发烧和感染的反应存在差异。有些人可能因为汗腺分布特点或神经敏感性,在感冒时特别容易表现为双腿发热并出汗。
当感冒伴随发热出汗时,尽量保持衣物干燥,避免汗液蒸发后导致受凉,同时补充水分以防止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