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放置久了为何会变浑浊

2025-06-22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病情分析:尿液放置久了会变得浑浊,主要是由于化学变化和微生物作用导致的。

1.酸碱度变化:新鲜尿液通常略呈酸性,pH值在4.5到8.0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尿液中的溶解气体逸出,其pH值可能会上升,变得更为碱性。这种变化可以导致一些溶解盐类(如磷酸盐)析出,形成沉淀,使尿液变浑浊。

2.尿酸盐沉淀:温度下降会使尿酸盐在尿液中析出,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结晶,这也是导致尿液混浊的原因之一。当尿液加热至体温时,这些沉淀物可能会重新溶解。

3.细菌繁殖:暴露于空气中的尿液容易被环境中的细菌污染。细菌在尿液中繁殖,会分解尿素产生氨气,这不仅改变尿液的气味,还可能使尿液变得浑浊。

4.其他有机物质沉淀:随着尿液存放时间延长,有机物质如黏蛋白可能逐渐聚集并沉淀,增加浑浊度。

为了保证尿检结果的准确,新鲜尿液样本应尽快进行分析,避免因放置时间过长而导致误差。尿液变浑浊通常与健康问题无关,但其背后的化学和生物变化值得关注。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