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风湿免疫科
1.病理基础: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通常通过肾脏排泄。当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时,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升高,超过饱和点时形成尿酸盐结晶。这些结晶易于沉积在关节、软组织及肾脏中,导致局部免疫系统激活,引发剧烈的炎症反应。
2.诱因因素:
高嘌呤饮食:食用较多红肉、海鲜、动物内脏等富含嘌呤的食品,会导致尿酸生成显著增加。
酒精摄入:尤其是啤酒和烈性酒,会抑制尿酸排泄,同时促进尿酸生成。
肥胖及代谢综合征:肥胖者通常伴随胰岛素抵抗,可能导致尿酸排泄减少。
药物影响:部分利尿剂、免疫抑制剂以及抗结核药物可能影响肾脏排泄功能。
遗传因素:家族遗传史显著增加痛风风险。
3.病理表现:急性发作时常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尤以大脚趾关节最为常见;慢性阶段可能出现痛风石,即尿酸盐结晶聚集形成硬结,进一步侵蚀骨骼结构并损害关节功能。
4.长期合并症:尿酸盐长期沉积可引发慢性间质性肾病,甚至形成尿酸性肾结石。持续高尿酸血症还可能加重心血管疾病风险。
控制尿酸水平是治疗与预防痛风的重要环节,包括改善饮食结构、合理使用药物干预以及避免相关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