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适应症:
输尿管先天性狭窄,如输尿管瓣膜或纤维化导致的梗阻。
后天性输尿管狭窄,包括结石、外伤、炎症、手术后并发症等原因引起的病变。
部分良性肿瘤或局限性的病理性增厚。
2.手术准备:
患者需要术前进行详细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或静脉尿路造影,用于明确狭窄位置和程度。
通常需在术前插入导尿管,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抗生素预防感染。
3.手术步骤:
经膀胱镜或输尿管镜将内窥镜置入输尿管,通过光纤提供可视化操作环境。
使用冷刀、激光或电切设备对狭窄组织进行纵向切开。切口通常选择在输尿管健康组织处,避免对血管或关键解剖结构造成损伤。
切开后,必要时使用球囊导管进行扩张,以进一步增加输尿管的通畅度。
手术结束后通常会放置双J管(输尿管支架),以保持腔道通畅并促进愈合,支架一般在4-6周后取出。
4.术后管理:
密切观察排尿情况,监测有无感染或出血迹象。
定期复查彩超或CT,评估输尿管通畅及愈合情况。
如果出现持续梗阻或者术后效果不理想,可能需要进一步干预,例如开放手术或其他替代治疗方式。
内切开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但仍需注意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输尿管穿孔、尿漏、感染或二次狭窄等问题。术后规律随访是评估长期疗效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