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外科
1.内源性纤溶系统的激活:体内自然存在的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可以分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网络,使得血栓溶解。这一过程在某些患者中可能会增强,从而导致自发溶栓。
2.侧支循环的建立:在一些情况下,邻近受阻动脉的侧支血管能够扩张并提供替代血流路径。这种代偿机制可以部分改善缺血区域的血供,从而减少梗死面积。
3.血小板功能的变化: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和凝集能力可能会受到机体内环境或药物的影响,使得已形成的血栓变得不稳定,更易于被溶解。
4.基因因素:个体的遗传特征可能影响血液凝固和纤溶系统的平衡。例如,一些基因突变可能增加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或活性,有助于血栓的自然溶解。
5.微环境因素:局部组织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如一氧化氮、前列腺素等,可能改变局部血管的通透性和血流动力学,促进自然溶栓。
尽管上述机制有助于解释急性脑梗死的自发溶栓,但其发生的概率较低,绝大多数患者仍需依赖外部治疗措施来恢复正常血流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