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外科
1.体位引流:将患者放置于头低脚高的体位,使痰液借助重力排出。通常采用侧卧位,每次持续15-20分钟,每天2-3次,结合轻拍背部效果更佳。
2.叩击辅助:通过手掌空心状轻拍患者背部,特别是肺部对应区域,刺激气道内痰液松动,有助于痰液排出。每次叩击约5-10分钟,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
3.机械辅助排痰:使用吸痰器帮助清除口腔或气管内的分泌物,特别适用于痰量较多且黏稠的情况下。操作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并注意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及生命体征。
4.雾化吸入治疗:为患者进行药物雾化治疗(如超声雾化),可湿润气道、稀释痰液,从而减轻痰液阻塞程度。每天1-2次,根据医嘱加入适量祛痰药物以增强效果。
5.人工咳嗽技术:护理人员可以在患者腹部或胸廓施加压力模拟咳嗽动作,通过气道压力改变将痰液排出。
6.保持室内湿度与饮食管理:确保环境空气湿润(湿度50%-60%)可预防气道干燥,同时鼓励患者补充足够水分,减少黏性痰液形成。
7.必要药物应用:根据医生建议,可使用祛痰类药物(如乙酰半胱氨酸等)来稀释痰液,或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缓解气道阻力。
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呼吸状况,密切关注是否出现气促、紫绀或心率异常等表现。如上述方法未见显著改善,应及时寻求进一步医疗干预以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