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伟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眼科
1.视力检查
使用标准视力表对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进行测量。对于儿童患者,可采用符号视力表或图片视力表,以确保准确性。如果经过治疗后视力未达同龄正常水平(一般为0.8或以上),需进一步分析原因。
2.眼位及双眼视功能检查
检查是否存在斜视或其他眼位异常,并通过融合功能测试、立体视测试等评估双眼协作能力。这些指标能反映弱视矫正后双眼视觉系统的恢复情况。
3.屈光状态检测
通过电脑验光或散瞳验光评估屈光度数是否发生变化。定期监测屈光状态有助于调整眼镜度数,避免不当矫正影响治疗效果。
4.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测量
检测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可以了解眼球结构的生长发育情况,对高度远视性弱视或屈光参差性弱视尤为重要,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
5.主观症状询问与观察
询问患者是否出现视物模糊、重影或视疲劳等症状,同时观察其注视行为,如是否存在偏头、眯眼等异常表现,这些都能为判断弱视改善程度提供参考信息。
6.视觉电生理检查
如果常规检查结果不够明确,可利用视觉诱发电位、视网膜电图等方法评估视网膜和视觉通路的功能状态,排除器质性病变。
复检建议在治疗初期每3个月一次,后续根据恢复情况适当延长间隔时间。在整个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视力的逐步提升、双眼视觉的建立以及矫正方式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