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生物因素:
遗传易感性:研究表明,应激相关障碍在家庭中具有一定遗传倾向,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神经生物学机制:脑部结构和功能异常,包括杏仁核、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体的变化,可能与应激及情绪调节能力减弱有关。
激素水平:长期压力可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进而影响体内激素平衡,如皮质醇过度分泌。
2.心理因素:
个体性格:具有高焦虑、低自尊或依赖等人格特征的人更容易受到应激事件的影响。
应对方式:不良的应对策略,例如逃避或否认,可能加重应激反应。
3.社会环境因素:
童年创伤:早期经历虐待、忽视或其他情感创伤的个体,成年后更易发展为应激相关障碍。
社会支持缺乏:缺乏亲密关系或社会支持系统的人在面对压力时更容易感到无助和孤立。
生活压力事件:重大生活变故如丧亲、失业或重大疾病诊断等,均可能成为应激相关障碍的诱发因素。
了解应激相关障碍的病因有助于识别高风险群体并采取预防措施。管理应激水平、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及支持网络对于减少患病风险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