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体温调节:人体通过血液循环来维持体温。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时,身体会优先保护核心温度,导致外周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以保持内脏器官的正常温度。
2.温度因素:当气温降至零下并且伴有寒风时,皮肤散热加快,冻伤风险显著增加。在极端严寒条件下,仅需数分钟即可发生冻伤。
3.暴露时间:皮肤暴露在低温环境中的时间越长,冻伤的风险越高。短时间内可能仅对皮肤表层造成影响,而长时间则会深入到皮下组织甚至肌肉。
4.湿度与风速:潮湿环境或强风条件下,热量散失速度加快,冻伤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这是因为水的导热系数比空气大得多,使得湿润皮肤更易失去热量。
5.个体差异:不同个体耐寒能力有所不同。儿童、老年人以及血液循环不良的人群更容易受到冻伤的影响。吸烟、饮酒、疲劳等因素也会降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耐受力。
避免冻伤的重要措施包括穿着适宜的保暖衣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以及及时采取措施恢复体温。监测天气变化,尤其是在冬季户外活动时,应特别注意保暖和防护,减少冻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