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尿结晶通常是由尿液中过饱和的溶质(如钙、草酸盐、磷酸盐或尿酸)析出,形成微小的固体颗粒。当这些晶体数量较多时,就称为尿结晶偏高。
2.尿结晶种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草酸钙结晶: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通常呈八面体形状,可能与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巧克力有关。
磷酸钙结晶:形态多变,通常与碱性尿相关,可能因过度摄入钙或碱性食物如乳制品引起。
尿酸结晶:通常呈菱形或针状,与高蛋白饮食、高嘌呤食物如红肉、海鲜有关,尿液pH值偏酸时更易形成。
3.正常情况下,少量的尿结晶不会导致症状。当结晶过多时,可能会演变为尿路结石,进而引起疼痛、尿频、血尿等症状。
4.引发尿结晶偏高的因素包括:
饮水不足:尿液浓缩,导致溶质过饱和。
饮食结构:高草酸、高钙、高嘌呤食物摄入过多。
代谢异常:如高尿酸血症、肾功能不全。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磺胺类抗生素可导致结晶形成。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均衡饮食,避免高草酸、高钙、高嘌呤食物的过量摄取,有助于预防尿结晶偏高。定期体检,尤其是有泌尿系统疾病史者,应特别注意尿液检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