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尿液检测:
首先进行尿常规检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尿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细菌等指标可以帮助诊断尿路感染。
进一步的尿培养可以帮助识别具体的致病菌,并指导抗生素治疗选择。
2.留置尿管更换:
长期留置尿管病人应定期更换尿管,通常建议每2至4周更换一次,但具体频率应根据患者情况调整。
更换尿管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避免引入新的感染源。
3.水分摄入:
增加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尿液,减少结晶形成。每日建议饮水量因个体差异而异,但一般成人应保证每日饮水量在1500-2000毫升之间。
4.药物干预:
如果尿液结晶为草酸钙或尿酸结晶,可考虑使用柠檬酸钾等药物来调节尿液酸碱度,减少结晶形成。
针对感染性病因,医生可能会开具相应抗生素治疗,并根据尿培养结果调整用药。
5.定期随访:
定期随访和评估是必要的,尤其是对于长期留置尿管的病人,定期进行尿液检查和肾功能评估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处理问题。
6.局部护理:
保持尿管外口及周围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预防局部感染。每日用温水清洁尿道口及尿管,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学清洁剂。
正确处理尿液混浊、沉淀或有结晶的情况,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和改善生活质量。注意尿管的日常管理和定期监测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