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胆囊结石的形成机制:胆囊结石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胆固醇结石,另一类是色素性结石。胆固醇结石占大多数,形成原因包括胆汁中胆固醇浓度过高、胆囊收缩功能异常等。色素性结石通常由血液溶解产物如胆红素增加所致,与慢性感染和肝硬化相关。
2.流行病学数据:胆囊结石在西方国家的成年人口中约有10-15%的患病率,而亚洲相对较低,大约为5-10%。女性患病率一般高于男性,且随年龄增长风险增加。
3.临床表现:许多患者没有明显症状,此时称为无症状性胆囊结石。若结石引发症状,最常见的表现是胆绞痛,多发生在进食油腻食物后,位置在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可扩散至背部或右肩。还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4.诊断方法:超声检查是诊断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其他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也可辅助诊断。
5.治疗方案: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通常采取观察等待策略,不急于手术治疗。若出现症状或并发症,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溶石、体外冲击波碎石及手术切除胆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目前首选的手术方式,创伤小,恢复快。
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但复杂的疾病,其管理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和选择。预防措施包括控制饮食结构,避免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以及保持规律的体检,以便早期发现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