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风湿免疫科
1.接触时间和负荷:走路时,每一步的接触时间较长,关节承受的压力分布在更长的时间内,这可能导致每一步对关节软骨的磨损更显著。而跑步时,步骤较快,虽然瞬间负担较大,但接触地面的时间相对较短,反而可能减少了某些类型的摩擦和应力集中的持续时间。
2.肌肉活动及支撑:跑步时,下肢肌肉的激活度和参与度较高,肌肉力量增强能够帮助更好地吸收冲击力和支持关节结构。这种增加的肌肉活动可能为关节提供额外的稳定性和保护,从而缓解疼痛。
3.步态差异:不同的运动方式涉及不同的步态机制。跑步时,身体的重心移动方式与走路不同,这可能导致髋、膝和踝关节的负荷分配差异,使得某些因走路而受压的部位在跑步时得以暂时减轻。
4.神经调控和疼痛感知:运动可以刺激身体产生内源性镇痛物质,如内啡肽,降低疼痛感知。同时,跑步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同的刺激模式,改变疼痛传导和感知的路径。
骨关节炎患者在运动选择上需要根据自身状况进行调整,适当的运动强度和形式有助于管理症状,避免加重病情。在运动前后进行合理的热身和放松练习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