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病因:引起输尿管慢性炎症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尿路结石长期刺激、肿瘤压迫、医源性损伤(如手术或放射治疗)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等。
2.组织学特征:
上皮细胞增生或脱落:长期炎症可导致输尿管内膜上皮细胞增生,也可能因损伤而发生上皮脱落。
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或巨噬细胞为主,表明存在慢性的炎症过程。
纤维组织增生:炎症导致输尿管壁纤维化,可能使输尿管变得僵硬、弹性下降。
血管增生:炎症反应诱导新生血管形成,试图修复受损的组织,但也可能使局部供血紊乱。
3.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如腰痛、腹部隐痛。
可伴随尿频、尿急、尿痛等类似膀胱刺激症状。
严重者由于输尿管狭窄或梗阻,可导致肾积水甚至肾功能损害。
4.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核磁共振通常能发现输尿管壁增厚或狭窄区域。
尿液分析:可提示潜在感染或炎症反应。
输尿管镜检查:直观观察输尿管内部是否存在病变,并可取活检组织进一步确诊。
5.治疗方式:
消除病因:针对潜在诱因,如感染控制、结石处理、肿瘤治疗等。
药物治疗:抗生素、抗炎药物或免疫抑制剂视具体情况使用。
手术干预:对于严重狭窄或梗阻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输尿管成形术或其他外科处理。
这种病理状态常需长期管理,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尽早就医,以免造成更严重的泌尿系统损伤。